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二、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發燒時,體溫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有何差異?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請先請教您的醫生。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手腳發冷是發高燒的前奏

生病時,手腳發冷,有的時甚至出現冷顫的現象,家長常會覺得他冷而盡量給他多穿衣服,殊不知這種現象是發高燒的前期現象,這是一種反射性的血管收縮,所以手腳冰泠。 若不處理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後,常會出現攝氏三十九度或四十度以上的高燒。處理的方法(1)、用沖或泡溫水澡,可以將不平衡的體溫立刻調整平衡,同時有降溫作用。 (2)、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退燒藥,口服退燒藥後大約也是半小時到一小時後才有效,此時剛好把迅速升高的體溫降下來。不要只一眛的加衣服,反而會形成體溫散不掉的惡性循環

耳溫槍的使用

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掃描耳膜的溫度記錄而得,基本上、其所測量的是人體內的核心溫度,與肛溫的意義相同,使用時有以下幾個重點

1.  耳溫槍頭上的保護膠膜要保持清潔,否則也會影響測量值。

2.  有些耳溫槍在使用前要先調整溫度的測量模式,選擇要以肛溫為準,或以口溫為準,其測定值各有不同,故在使用以前忘了修正選定的模式,也可能造成些許的誤差。

3.  測耳溫槍前,外耳道內的異物或耳垢應盡量清除,微量耳垢,尚無大礙。

4.  如果幼兒在罹患急性中耳炎期間,應避免用耳溫槍。

5.  使用耳溫槍時,需將它插入外耳道入口,探頭要對準著耳朵內的鼓膜。

6.  人類的外耳道並不是呈直線狀,而是呈「〈」形。在使用耳溫槍時,需將耳廓往後上方拉,如此耳道較能呈直線形,耳溫槍也較容易對準向鼓膜測量。

7.   新生兒之外耳道不似成人般橢圓,而呈一裂隙形,故對新生兒使用耳溫槍時,宜將其耳廓往後下方拉,如此較易測得正確的溫度。至二歲時,小兒外耳道已相當寬闊,其時使用耳溫槍測量溫度,也會更得心應手。

用口服退燒藥還是用肛肛門塞劑(栓劑)?

國人時常會優先選擇給寶寶用肛門塞劑退燒,而在國外則用的很少。

肛門塞劑在醫學上主要用在白本厚生省的調查中

不方便口服及意識不清的患者,例如嚴重嘔吐、昏迷。

其缺點是塞劑容易造成肛門疼痛,大便時亦會疼痛,甚至於引起腹瀉及反射性肚子痛。

因為塞劑在肛門內溶化的時候,葯的濃度很高,容果刺激該處的腸黏膜,造成紅腫,潰瘍等。

醫學上很多退燒藥都有做成口服劑與塞劑兩種劑型,如果一樣的劑量(例如都是用阿司匹靈150毫克)無論口服或塞劑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若家長的感覺不同,則純屬個人心理問題。當然有的時候用劑量大的塞劑,則會感覺效果快一點,但是得擔心過量的問題。

 

什麼是玫瑰疹(嬰兒玫塊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也都仍有可能會得到玫瑰疹。

玫瑰疹是常見的一種幼兒良性感染疾病,會出現發高燒,溫度可高至攝氏39至40度,通常持續3.4天。當高燒的時候,除了兩個小臉頰會燒得紅紅的以外,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也可能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涕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檢查起來沒有明顯的特徵,這種病最大的特性就是當出現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時,往往也就是發燒漸退時,該病快到尾聲的預告,有時有於個人體質的關係而因高燒發生抽筋,但不必驚慌,因為這是良性的抽筋。

好發年齡? 季節? 發生率

這是最常見的嬰兒出疹疾病,多半發生在兩歲以下,標準的症狀是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男孩女孩均可發生,並無特別的差異。一般估計30%的嬰兒有明顯的症狀,其他均為輕微的發燒,或亦沒有出疹。
        整年都可發生,但在春秋兩季較為明顯增多,不如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疾病容易感染,因而地區性的流行極少發生。

有那些症狀?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小嬰兒可能因發燒不舒服而顯得煩燥不安,哭閙聲使得父母及家中長輩十分牽掛焦慮,因此急急忙忙就醫,大多數嬰兒在發燒情形下並無痛苦的特徵,發燒極少超過5天,檢查時,除了喉嚨紅腫以外,頸部的淋巴腺或許有一些腫大的現象以外,有的小寶寶也可以發生瀉肚子情形,但小寶寶的活動力尚可。但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即為抽筋,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熱性痙攣是幼兒因發燒合併神經症狀,多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幼兒,如同嬰兒玫瑰疹好發作的年齡,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手腳抽動、對稱性,多半持續23 分鐘,父母們常會為此嚇得不知所措。

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的小紅疹,所幸疹子的特徵為不會痒,小寶寶不會因為痒而鬧情緒。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開始起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治療方法? 預後如何.? 有無危險性?

基本上,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不會發生腸胃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等的併發症。但對扺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幼嬰,則可能有較重的併發症。嬰兒玫瑰疹對醫師來說為診斷及治療上的挑戰,對家長來說帶來的是疾病初期的不安及慌亂,在醫學上,許多類同的疾病均會發燒及出疹,例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腺病毒、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隨著病情的不同,最後各自有不同的診斷及不同的治療規範,但在疾病初期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疾病之前,父母要求的是診斷的確定性,嬰兒玫瑰疹的治療是採取症狀治療,抗生素治療不會改變疾病的過程,對單純性的嬰兒玫瑰疹沒有益處,然而當症狀發展出高燒合併中耳發炎,或白血球升高,此時可給予口服抗生素。

熱性痙攣為良性,兒童因疾病發燒的合併神經症狀,多半發生在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其神經學檢查,包括腦波、腦斷層等檢查均屬正常。但是對絕大多數的家長們而言,孩子的抽痙使人恐懼, 爸爸媽媽們擔心孩子會因為發燒抽痙不止而造成腦部受損,甚至死亡。玖瑰疹引發發燒,其發生熱性痙攣的機會如同一般兒童, 其抽筋為良性的, 不同於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所以並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也不會進一步發生熱性痙攣及其他併發生症,家長們不用過度擔心。對於發燒不舒服的處理,比較適當的方法為給予口服退燒類藥物如 acetaminophen等,穿著較寬鬆的衣服,鼓勵多喝水,尤其是讓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有助預防熱性痙攣。.

 預防方法?

        大多數嬰兒得到玫瑰疹,因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故不須特別嚴格的預防措施,也沒有預防的疫苗。但是,注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加強住家個人衛生,尤其需要勤於洗手,並且要確實以肥皂洗手,再用擦手紙擦乾以達到清潔、消毒的功效。保持環境的清潔尤其重要,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最重要是避免涉足公共場所,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這也是日常生活的一環。

結論與建議

許多病毒性皮疹疾病對臨床醫師來說,是診斷上的一種挑戰,有些疾病可由皮疹的形態,諸如斑疹、丘疹、瘀斑、水痘性而加以區別。有些病毒性皮疹則難以區別,須加上實驗室檢查才能夠判斷。 少數特殊表現或不典型的病例,有時需做一些檢查,如血液常規檢查、小便檢查、血液培養,等和其他疾病作鑑別診斷,以免將嚴重的疾病誤以為是玫瑰疹非病毒性的感染由皮疹的形態,配合臨床及實驗檢查加以鑑別診斷,達到早期治療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lan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