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一年過的這麼快~虎寶轉眼間就二年級了

這一年他適應的還算不錯~呆呆的也過了一年

不過算是遇到了一個很不錯的老師~還有一個處處擔心的姐姐頂著

 

資料來源奇蜜育兒報

 

 

家有小一新鮮人--上學前該教的事

孩子的成長是連續的發展歷程,從幼兒變成小學生,不是一天就跨過去的,然而,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提供的學習經驗,都在點點滴滴幫助孩子累積各方面的能力。從幼兒園教學的現場觀察看來,現在的孩子整體來說比以前成熟,城鄉間各有特色:都會的孩子認知能力強、語言表達較好;鄉鎮的孩子自理能力佳、體能發展較優。 

上小學前,到底還有什麼可以幫助孩子在學習的路上更順利的事呢?一定有很多家長想知道。 

 

 


上小學前該教的三件大事: 
在孩子上小學前有很多的事要做,其中有三件必須幫助孩子提早建立並鼓勵持續進行的重要大事: 

多運動,頭好壯壯 
上學後,體能好的孩子,容易贏得友伴的尊敬,近期的腦神經研究中也發現,多運動能促進大腦功能的整合,有益學習,思考記憶也更強。陪伴孩子一起建立持續性地運動習慣,游泳、騎車、打球都是很好的家庭活動。 

動動靈活左右手 
上學後,需要寫字或動手製作東西的頻率會大幅增加,手的靈活度足以影響孩子的自主能力與自信。請孩子幫忙提一些有重量的東西、學習擰毛巾,增加孩子手部的力量;鼓勵孩子使用不同的畫寫材料及黏著裝訂工具、學習用廣告紙摺廚餘盒,增進手指精細動作的技巧。 

培養閱讀好習慣 
普遍家長苦惱孩子不愛看書或只愛聽,不願意自己讀,為什麼為這樣呢?先找出可能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父母選錯書,如:不適齡、文字量太多。 
※父母把「閱讀很重要」當藉口,命令孩子去看書卻自己看電視。 
※父母唸書的目的性太強,總希望孩子識字或學會大道理。 

閱讀的形式很多,廣告單、說明書、捷運路線圖…都是閱讀,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獨自閱讀仍是困難的,孩子喜歡跟爸爸媽媽一起讀,父母是建立閱讀好習慣的最佳模仿者與實踐者,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無他-「親子共讀」而已,試試看,從現在起發現閱讀的樂趣。 

 

 


孩子的準備度是快樂上學的評估指標,大班的孩子多半已經從幼兒園的生活與課程裡有了初體驗,對上小學這件事躍躍欲試。增進生活能力、深層的心理調整與生活的適應,是需要您一起幫助孩子「幼小銜接」的喔!

 

當小娃兒變成大孩子

一般都比較清楚,兩歲大的孩子是挺難纏的,青少年孩子則是處於風暴期。事實上,在這兩個讓人警覺的年紀之間,還有一段值得父母留意的時期,就是六歲階段。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Louise Bates Ames指出,沒有會像六歲孩子一般令人感到有意思卻又傷腦筋,他所處的,是一個凡事兩極化的年齡--一會兒這樣,下一分鐘又完全相反。 

六歲孩子在行為和言語上,可能顯得粗魯、反抗,但在情感上,卻又可能成為熱情而忠心的好夥伴。面對孩子捉摸不定的反應,父母們也就更需要有所準備,來迎接這個充滿挑戰的年紀。 

 
 


孩子為什改變了? 
六歲之後,孩子的生命開始要面臨許多新的調整。上學的孩子課業加重了,幼兒期的遊戲、活動,此時漸漸成了必須完成的義務、責任。以往「媽媽」是他生活的中心,現在,他嘗試自己更獨立,更能為自己負責。 

在心智能力上,則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言,這個年齡的孩子思考能力已向前邁進,能做抽象思考,瞭解他人的觀點,對自我判斷也更具信心。在人際關係上,朋友是六歲孩子的重要支柱,孩子在同儕間尋求認同,並因此肯定自我。 

由於種種外在事物上及內在能力、需求上的變化,孩子的表現自然跟著轉變。父母所面對的六歲孩子,儼然成為一個「大人」,需要父母的欣賞、支持與信任。 

 

 


爸爸媽媽能做些什麼? 
一、保持幽默感 
孩子的反覆無常及逞口舌習慣,常令人招架不住。多一些幽默感,才不致太嚴肅地應對孩子,或為之氣憤不已。 

二、永遠的避風港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家,讓他在建立安全感與發展獨立性之時,擁有一個紓解情緒的好環境,以便有更充足的力量,面對學校大環境的挑戰。 

三、適度引導課業學習 
課業是孩子入學後的一大負擔。從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乎孩子瞭解多少,而不把眼光放在分數上,可減低分數壓力,學習成就反而會提昇。 

四、不要為孩子做太多事 
相信孩子的能力,讓他有機會自己處理,例如︰選衣服、自己買學用品;並從鼓勵與尊重當中,讓孩子體會自己做得很不錯。 

六歲孩子的不穩定雖令人頭疼,然而他們可愛的一面,又令人無限憐惜。一旦家中的小娃兒變成大孩子時,父母就得承擔起這份甜蜜又惱人的新責任,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通過考驗﹗

家有小一新鮮人-幼小銜接困擾QA

您是否也跟其它的家長一樣,對於孩子即將進入『小學』這個新的生活仍有很多的疑慮呢?一起來聽聽家長們的問題與小學老師的建議。 

 
 


Q:握筆寫字姿勢和筆順該糾正嗎? 

A:當孩子還在塗鴉、畫字的年紀,無論手部動作的成熟度,或對文字圖像結構的掌握,都不需要刻意要求姿勢和筆順;可是一旦開始認真學寫字時,握筆姿勢、坐姿和筆順都要用最正確的方法。 

握筆時,以食指和拇指尖夾握筆桿,靠在中指第一關節側面,用三指一起操控筆桿,無名指和小指頭自然彎曲,支持前三指而靠在簿本上,手掌保持中空。食指的第一關節不可用力彎曲,要用指尖著力。 

寫字時,上半身要坐正,保持背直胸挺,不能彎腰、駝背或趴在桌面;胸膛離桌面約8~10公分,頭部稍向前傾;眼睛離簿本約30~40公分距離。在正確的姿勢下,運筆較輕鬆,視力也健康;正確的筆順可以幫助孩子記憶文字,寫出的字型也會端正好看。 

Q:如何陪孩子做功課或檢查功課? 

A:一年級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孩子寫一個字,爸媽擦一個字,孩子很挫折,爸媽也很火大。如果是全職媽媽能親自長時間陪伴孩子,最好是孩子做功課時,媽媽在一旁看書或做靜態的事情,孩子有疑問時再問,也感覺到一起學習的家庭氣氛。寫一個段落,和孩子一起討論,哪個寫得好,哪個差一些,除了錯誤必需改正,對於不是很滿意的字,可以先約定改幾個,讓孩子自己判斷、自己選,不要全盤否定他的努力,更不要一直碎碎唸。 

職業婦女若需要仰賴課後照顧,不要認定非上才藝安親班不可;學校本身的課後照顧環境,讓孩子寫完功課還有足夠的空間活動或運動,對精力旺盛的孩子是較好的選擇。而下班後,花個五分鐘先看家庭聯絡簿,可避免忙完家事,夜深了才發現第二天上課需要孩子帶某個材料,找不到地方買。 

Q:如何跟老師溝通才恰當? 

A:小學的親師關係不像幼兒園那麼緊密,爸媽通常感覺親師談話的機會不多。一般溝通的管道包括班級家長會(親師座談會)、班級網頁和家庭聯絡簿;第一次的親師座談會一定要參加,可以藉機瞭解老師的班級經營計畫、教學風格、溝通習慣。 

平日老師在聯絡簿上比較不常寫個別讚美的話(讚美與鼓勵通常已經呈現在其他作業或獎勵卡上),多半遇到問題才寫重點,爸媽要即時回應,謝謝老師提醒或請問老師建議家長怎麼配合才能有效改善。 

老師對班級的引導和規範會有一定的流程或計畫,一開始爸媽不要心急介入太多,要讓老師有時間認識孩子,也讓孩子信任老師,別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如果需要個別溝通,應尊重老師方便的時間和方式。擔任愛心媽媽協助老師班務或校務時,也要拿捏自己的角色,懂得自己是觀察者和協助者,不造成干擾。 

 

 


記得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環境,觀察期可以延長至半個學期,孩子若表現得不盡理想,爸爸媽媽不要過於緊張,認定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放鬆心情,傾聽孩子的心聲,有您的耐心陪伴,相信孩子必定可以順利適應小學的新生活。

 

你家寶貝是今年的小一準新鮮人嗎?孩子的準備度是快樂上學的評估指標,除了培養基本能力,銜接教育扮演了相當重要角色。大班的孩多半已經從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生活與課程裡有了初體驗,對上小學這件事躍躍欲試。趁著暑假,你和寶貝要開心地倒數計時,慶祝他升格當小學生囉! 

在大班畢業前的親師座談會上,媽媽道出小威的天真:「前幾天參觀小學後,小威回來很興奮地告訴我,小學的哥哥姊姊好厲害,寫字好快,而且很快就放學了,跟我們不一樣耶。」原來,那天幼兒園安排的小學拜訪只是參觀一節課,在新奇歡樂的互動中,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孩子誤以為「說拜拜時,哥哥姊姊們也放學呢!」全場家長不覺莞爾。 

 
 


多一分瞭解,上學信心增強 
面對上小學,孩子往往是好奇、興奮與緊張交雜,大部分來說,「我長大了」的自信還是勝過一切,而爸媽卻比孩子戒慎恐懼多了。前台北教育大學附小輔導主任詹季燕發現,進入小學通常被視為是邁向「正規」的學習,爸媽對孩子上學有一個想像的目標,對認知學習的期望值很高,再加上不盡瞭解老師的教學設計與生活引導方式,擔心孩子的表現一再被老師點名指正,所以很容易過度焦慮。 

能力靠累積,不是一夕長大 
其實,從教學現場觀察,現在的孩子整體來說比以前成熟,但城鄉各有特色:都會的孩子較老成、認知能力強;鄉鎮的孩子較天真、生活能力強。 

由於學前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多數孩子至少都上了一年幼兒園,幼教老師在幼兒園裡設計了各種學習情境,使得孩子的自理能力、小肌肉能力、認知能力都有很好的表現。 

過去像爬樹、玩泥巴、玩水這些靠著家中自然情境所累積的能力,如今在幼兒園裡透過替代的情境設計來達到能力的發展。詹季燕強調:「爸媽不要以為孩子去幼兒園玩玩而已,一旦瞭解玩的意義,明白生活裡的學習背後累積的能力是什麼,就會有信心了。」 

孩子的成長是連續的歷程,從幼兒變成小學生,不是一天就跨過去的。家中的教導與幼兒園提供的學習經驗,都是在累積能力。90%的幼兒園已經很注重銜接教育,努力讓大班孩子認識小學生活的不同,但詹季燕認為,提升小學老師對學前孩子的瞭解是重要的關鍵,她語重心長地說:「小學老師也必需瞭解孩子不是一夕長大的。」 

幼小銜接計畫大班之後的「幼小銜接計劃」,通常包含以下四大部分,除了會在幼兒園裡慢慢培養,爸媽也要用一致的態度與行動來關照、支持孩子。 

●團體適應,養成常規 
‧培養孩子在團體討論時的專注力,至少能持續30~40分鐘。 
‧鼓勵孩子早睡早起,準時到校,如:收集早安貼紙或印章。 
‧實施班長制,輪流負責例行工作,如:撕月曆、澆花、搬點心籃、提醒排隊。 
‧在課程中學習分組、合作、規劃、執行。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 

●學習能力,學傾聽與表達 
‧聽:練習耐心聽人說話,能傾聽老師交待的事並正確轉達給爸媽。 
‧說:培養表達能力,如:說故事、上台分享、小組討論。 
‧讀:養成晨間默讀習慣5~10分鐘、親子定期借書共讀,語文角安排字典、注音圖卡、歌謠。 
‧寫:留意握筆姿勢、進行運筆遊戲、練習以備忘本記事。 
‧數學:從買賣遊戲學習數與量的對應和10以內的分解合成、玩棋類遊戲。 

●探索小學生活,預見新世界 
‧參觀小學,去玩、看看上課、廁所、大操場。 
‧模擬小學教室,佈置出自己的「小學」,模擬上課方式,讓孩子熟悉一下。 
‧畢業生回園分享,大哥哥大姊姊回幼兒園說說他們在小學發生的事。 

●鼓勵自動自發,爸媽成推手 
‧支持孩子早睡早起及吃早餐,養成定時作息好習慣。 
‧讓孩子每天自己準備及整理上學用品,如:背包、親子手冊、水壺。 
‧和孩子一起完成親子作業(不是代替他做喔!)。 
‧鼓勵孩子自己表達及回答事情,不要搶著替他說,過度照顧。 

 

 


開學前的重點暖身 
上小學前的最後一個暑假,爸媽可以為孩子做重點暖身。本刊分別請信誼實驗托兒所陳澤佩所長和正在帶領低年級的修德國小劉幸怡老師、經驗豐富的詹季燕老師提供貼心建議。 

■園所長的貼心建議 
˙認識小學附近的環境:不只參觀學校,還要認識學校周邊的路,試試看走不同的路能不能回到家。 
˙培養好體能:健康的孩子,適應能力也會強。暑假期間,適度地游泳、騎車、打球,或學一些新的運動技能,都能讓上學適應更愉快。 
˙準備學用品:帶孩子選書包、文具,佈置學習空間,作為迎接一年級的成長禮。甚至準備一張電話卡,教他如何使用學校的公共電話。 
˙調整好作息:不要以為趁著暑假再慵懶一下。孩子的習慣需要時間調整,讓孩子自己調鬧鐘,學習管理自己的睡覺和起床時間。 
˙練習應對和解決問題:爸媽不需要凡事提醒孩子「要上小學了」,只要把上學需要的能力融入日常學習,讓他有機會多表達想法和自己處理難題。 

■小一老師的貼心建議 
˙準備實用工具:鉛筆盒以好用為主,外觀不必太炫或附玩樂配件、三角或六角形HB鉛筆較好抓握(15公分左右最好用)、字典以國語日報學生字典和新編國語日報辭典最好用;為孩子訂一份報紙,有助閱讀及日後寫作、剪貼資料。 
˙培養閱讀習慣:大量閱讀,會累積孩子的經驗與知識,學習新事物容易舉一反三,與舊經驗統整連結;親子一起閱讀,更可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調整看電視的時間與內容:選擇有益的節目、約定時間,讓電視不成為家中的主要娛樂,可減少開學後貪看電視對做功課及睡眠時間的干擾。 
˙自理能力多演練:學習上蹲式廁所、使用公共飲水機,讓孩子熟練照顧自己、滿足自己需求的方法。 
˙學一樣才藝或運動:有運動習慣、體能好的孩子,容易贏得友伴的尊敬。有特殊專長的孩子,在群體中常能獲得表現的機會,能提升自信。 

■開學後一定要做的事,親子一起來 
˙陪伴和傾聽:無論是課業學習、人際關係或生活事件,爸媽都要時時保持陪伴與傾聽的態度,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支持。上班媽媽雖然無法在孩子一放學就傾聽他的心聲,但可以藉由打電話、寫小備忘來傳達愛意。 

˙在家吃早餐:吃早餐對健康和學習都很重要。一早食慾未開,至少要先吃進營養的部分,如豆漿,再帶個小點心。趕時間的媽媽,不妨前一天買好土司、煎好蛋、洗好生菜水果,早上只要把材料夾在一起,就很美味營養,蔬果還可隨季節變化。 

˙提早上學去:不要總是趕最後一分鐘進教室,或甚至遲到。提早一點到學校,可以有時間和其他孩子交流,有益人際關係。上課前經過緩衝時間安定下來,也比較容易專心聽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lan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