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每次看育兒報時都心有77焉....

人真的逃不過這些成長的歷程丫~~我想我們小時候也是一樣的吧

有時真的覺得我們不是在陪小孩子長大~而是小孩子讓我們了解我們小時候的樣子

 

資料來源奇蜜電子報

膽小的孩子如何克服恐懼?
【資訊】2歲10個月注意事項
害怕是孩子天生的情緒反應之一。當孩子覺得害怕時,反應激烈程度與個性以及害怕的程度有關,有些孩子天生「好膽」,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自然高,但有些孩子則較為「謹慎」,比較容易表露出退縮、害怕的行為。

針對問題,幫孩子克服害怕

讓孩子害怕的因素相當多,一般分為以下五種,爸媽可針對不同的狀況給予安撫,或幫助孩子排除令他害怕的因素。

■發展因素
兩歲多的孩子還是會因為跟陌生人共處或離開媽媽身邊而感到焦慮,這是發展中必經的過程,只不過有些孩子的反應比較明顯、有的比較難覺察。通常會隨著年紀增長,適應的時間會縮短,也能找到克服分離焦慮的方法(比如帶熟悉的玩偶作伴)。

■感覺因素
有些孩子的感覺較為敏銳,譬如只要他的小腳丫碰到沙子就會哇哇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爸媽可藉由提供孩子不同感官刺激(例如:多按摩、經常觸碰腳掌、多接觸不同材質的玩具等),讓他有機會體驗不同的觸感,緩和他對刺激的敏感度。

爸媽還可以用「循序漸進」的挑戰方法。以害怕沙灘的孩子為例,第一次讓他在離沙灘遠一點的地方玩,下次穿著鞋子或坐在地墊上玩,再下次就讓他穿著涼鞋走,多嘗試幾次之後,孩子就會逐漸卸下心防、願意脫鞋玩沙了。

■認知因素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限,當事物超出他的理解範圍時,就會感到害怕。例如:他知道洋娃娃應該不會動,一旦發現洋娃娃眼睛竟然會眨時,便開始有點驚訝,當你無預警地將洋娃娃塞入他的懷中,他會害怕到想逃開。這時爸媽千萬別嘲笑孩子膽小,反而要開心,因為孩子已經初步掌握動物和非動物的原則了。

■經驗因素
有些孩子會因為過去的經驗,而對特定事物感到害怕。比方看醫生時,壓舌頭產生的噁心感和打針時造成的疼痛,會讓孩子將負向情緒與看病做連結。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利用認同故事角色來趕走害怕,讓他逐漸克服害怕的心情。

有些害怕經驗則常來自大人反應:假如媽媽每次看到蟑螂便尖叫,孩子從此就怕蟑螂;或者爸媽曾用「虎姑婆」的故事催促孩子睡覺,或說「房間好黑,好可怕喔!我們不要在這裡玩」,如此孩子當然怕黑、怕獨處。因此,爸媽要提醒自己避免用「好可怕」來恐嚇孩子,也要避免把自己害怕的事物複製到孩子身上。

■想像因素
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見識」增廣、想像力也愈豐富,有些聽過但尚未經歷的事物,可能就會觸動他的想像,然後就無端地感到害怕。譬如從書本或者電視的情節,看到怪獸會從衣櫥裡跑出來,孩子因而不敢靠近衣櫥。面對這樣的害怕情緒,除了不要取笑他、向孩子保證會保護他之外,也可以帶著孩子去翻開床底、打開衣櫥,讓他一探究竟,以解除害怕的原因。

爸媽的懷抱是最好的靠山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第一時間最需要爸媽溫暖的懷抱,並安撫他的情緒。等孩子心情穩定下來,再讓他在覺得安全的距離下觀察或是操作給他看,由他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害怕。如果孩子仍然害怕,請尊重他當下的心情,不要勉強孩子立刻去面對、克服恐懼。假以時日,孩子或許就願意去面對挑戰;也可能因為長大了,自然就不再害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lan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