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奇蜜育兒報

一歲半了,寶寶早已會走路了,可是走路姿勢卻怪怪的,讓人好擔心啊!

一般孩子都是在12~15個月間學會走路,每個人的發展速度並不一樣,只要寶寶的肌肉、神經、骨骼的發展成熟了,自然而然可以學會!但是,如果超過1歲半還走的不穩、甚至不會走,爸媽一定要請專業醫師的協助了。

只不過,寶寶在學站、學走之後,常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姿勢會比較奇怪,例如:走路時出現內八或外八、腳步左右不對稱、或常常踮腳尖走,甚至經常跌倒,這些狀況不見得代表寶寶日後的行走能力一定會出問題,不過,類似狀況都需要父母格外的關心、並隨時追蹤這些怪異走路特徵。

  搖搖擺擺學步兒~幼兒的走路姿勢
其實,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出現足尖朝內的情況是正常的,這和脛骨肌肉的轉向有關。大部分學步兒的脛骨肌肉剛開始會朝內轉,稍長後會自動向外轉正,走路時腳丫子也就不容易再朝內了。只有極少比例的人,這種情況會持續到長大。

「外八」走路改善平衡感
除了足尖內轉(內八)之外,剛學走路的孩子也會出現:
1.腳尖朝外(外八)
這是這時期孩子走路時會出現的短暫現象,其實這也是正常情況。這階段的寶寶走起路來會「外八」,是因為他們在促進及改善走路的平衡感,以及原地停留時的力量;就像大人佇立時會將兩腳微張,腳尖朝外,好維持平衡一樣。

此外,二到三歲之間,孩子從O型腿漸漸發展到兩腿打直,膝蓋可以互碰,孩子也會調整腳掌的姿勢,以內向取代外向,獲得平衡。隨著年齡成長,大部分的人腳尖會漸趨向前,正常走路。

2.O型腿
初學走路的孩子,下肢會略向外弓,兩膝之間出現空隙,呈O字型。這是因為孩子的腹肌尚不發達,站立時腹部會往前挺,腰椎也會向前彎,以防止骨盆向前傾,所以走路時會出現O型腿。

通常二歲以後,這種情況就會消失,兩腿曲線會漸呈直線,膝蓋也可以互相碰觸了。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提供寶寶充分的維他命D及鈣質,以免造成佝僂症或永久性的O型腿。

扁平足不是一種障礙
一、扁平足:
一歲多的孩子出現扁平足並非異常,有幾個原因會造成這種現象:
1.孩子足部的骨骼和關節非常柔韌有彈性,支撐足部的肌肉仍未發育完全,一旦走太多的路,會使筋肉緊繃,導致足部出現扁平情況。
2.孩子本身的體重,也會壓迫鬆弛的關節及脆弱的肌肉,而造成貼向地面,形成扁平足。
3.兩歲以前的孩子,腳底脂肪較厚,看起來也會像是扁平足。
4.剛學走路的孩子,將腳尖朝外維持平衡時,在足穹上加了額外的壓力,也會造成輕微的扁平現象。

大部分的孩子隨著成長,足穹會漸漸形成,但即使孩子腳底沒有足穹也不必過分擔心。專家指出,扁平足並不是一種障礙,還可能是一種優勢,因為根據研究,扁平足的人比一般人的腳掌更能承受衝擊,也較不易扭傷和斷裂。

二、踮著腳尖走路:
許多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喜歡踮著腳尖走,通常過一陣子就會好好的落地走了。但若這種情形持續好幾個月,或者當孩子停下來時,腳還是不能平貼地面,就必須進一步檢查了。

前述這些情況,大多是孩子學走路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過分擔憂。但若這些現象影響孩子走路、跑跳等行動能力,或者持續到兩歲以後,以及孩子腳部有異常僵硬、不能彎曲、疼痛、休息時腳尖也不能朝前等現象,就要帶孩子去看醫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lan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